3.gif

徐长征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新沂市东华高级中学 > 徐长征名师工作室 > 公开课“意外”的思考
公开课“意外”的思考
作者:徐长征名师工作室发布时间:2022-08-08浏览:1097
文章摘要:

公开课中“意外”的思考

            徐长征

市教研室举行高三年级教研活动。承办单位是一所四星级高中。参加会议的老师很多,可容纳三百余人的多媒体报告厅挤得满满的。

第一位上课的老师来自承办学校。上课后,老师才发现多媒体的音响效果极差。上课的虽是一位男性教师,声音却不大。因为刚上课,听课教师还没有完全静下来。笔者坐在前面的第三排已经听不清楚了,更别提后面的老师了。可能是因为听不到授课内容,后面的老师就议论起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教研员赶紧联系承办校的负责人找来两个技术人员。一边上课,一边维修。两个技术人员忙碌了好几分钟,接线子,移动音箱,调试音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听课老师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在调试的过程中,机器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声音,吓了现场老师一大跳,又因为听不到上课内容,有几个老师鼓掌喝倒彩。上课的老师倒是很“淡定”,“硬着头皮”继续上课。

这是一节作文讲评课。作文题是“间距”。因为坐在前面,我勉强可以看出整堂课的流程。先是发了两篇范文,接着让学生阅读范文比对自己文章的不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教师做了一个幻灯片,先诠释“间距”概念,罗列了一系列“间距”的现象,再让学生起来补充生活中还有哪些是“间距”。就在这时,“意外”出现了。一个女生主动站起来,激愤地说:“在我们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竟然鼓掌起哄,这也是一种“间距”,是我们不能容忍的!”说完,女生愤愤地坐下了,女孩的声音很大,虽然当时的音响没发挥作用,但即使坐在最后面的老师也足以听见。整个会场一下子静下来,气氛紧张而尴尬,一些学生开始鼓掌,上课老师愣了一下,没有评论,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

当时,笔者坐在前面,虽然没有鼓掌,还是感觉脸上的火辣辣的。女孩的“维护尊严”的勇气让我震惊和愧疚。我知道,老师的“掌声”是送给承办校的,是对承办学校准备不足的讽刺。但,这一切毕竟是发生在课堂上。虽然是一节公开课,但课堂的主人依然是老师和学生,这是最基本的教学伦理。既然多媒体的故障没有让老师停止教学,停止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那么,听课老师也就应该和师生一样全身心投入,尊重师生的精神劳动。至少,也应该顾及上课老师和学生的感受,尽量保持会场安静。可想而知,这些学生有机会在全市语文教师面前展示他们的素质和形象,他们是多么珍惜!相信他们也曾心怀激动和自豪。作为上课的老师,也许是第一次执教这样大型的公开课,相信也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如果能想到这些,作为听课的老师,又为什么不能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一切?又有什么理由发出这样的“不和”之音呢?

也许有人会说,现场“喝倒彩”的听课教师,可能在无意中忘掉了自己的教师身份;但教师的身份是在“无意中”就可以忘掉的吗?

现在,我们经常谈教师职业“去圣入俗”的问题。世俗也早已让教师成了“凡人”,教师原本就是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但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的是,对于未受世俗玷污童心而言,多数教师还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是他们心中无所不能的“神”。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任何草率的自我“降格”,任何麻木的自我“放纵”,都会悄然偷走童心的“花粉”,成为虐杀儿童的 “精神子弹”……

教研活动结束后,课中那不和谐的一幕总是萦绕在脑海中,孩子义愤填膺的话语也常常回响在耳边,挥之不去,总觉得结果可以不是这样的。

公开课上出现意外本是正常现象:上课了电脑打不开,有时拷去的课件只是一个“空壳”,有时突然停电……上公开课的教师大都会遇到。笔者以为,在老师发现会场音响坏了,技术人员短暂的调试无效之后,教师就可以示意维修人员退出课堂了,等课后再修理。尊重学生,安安静静上完课,是基本的“教学伦理”,也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

日本著名教育实践家斋藤喜博认为,教育机智是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时时刻刻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决断和组织的力量。我们的教师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快速应对的能力。我想起了一个经典的案例。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班主任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要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脸上也掠过一丝微笑,他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看不到纸屑了。这位老师抓住契机,变“废纸”为“教育资源”,因势利导,体现了教育机智的艺术魅力。

在这节课上,“意外”出现的时候,上课教师的处置明显体现出这种“教育机智”的缺失。

学生对听课教师的批评,让现场一下子陷入了紧张和尴尬。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课堂首席”身份,想方设法缓解现场紧张的气氛。怎么缓和?教师不妨先“揽”,就是先把责任“揽过来”。作为上课的老师,又是承办学校的,是“主场作战”,原本应该“未雨绸缪”,课前提前调试好音响。正是因为准备不足、重视不够,才造成这样的局面。任课教师如果这么一“揽”,学生的认识可能就会发生转向,当情绪发泄的方向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这种“愤怒”就会消解。这一“转移”非常重要。作为学校里的一员,可能有些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是我们学校没有准备好,才给听课老师带来了不便,这对跑了那么远路来听课的教师也是不尊重的。”进而,教师还可以“转”,就是将这一“意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这节课讲评的作文内容不就是“间距”吗?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恰是学生的弱项。接着那位女生的话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追问学生:造成刚才现场教师和学生之间“间距”的原因有哪些?这样的“间距”怎样才能“消除”?这个事件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如此一来,既可以顺势解决多数学生不会分析问题的弊病,也巧妙化解了现场师生之间的矛盾,又避免了学生的精神受到来自于学生最尊敬的老师的伤害,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我们说,适当的教育契机是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之所以宝贵,恰恰因为它是稍纵即逝的,而教师如果想要把握,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教学素养,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更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勇气。


评论 更多>
暂无评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2000    举报邮箱:jubao@xkw.cn 技术支持:学易云